一线城市站稳脚跟?没戏
本土品牌最初发展,希望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可惜这跟红军打仗还是有太大区别,在本土品牌上,没来得及包围一、二线城市,就已经被强势的合资品牌逼得节节失守。以广州为例,比亚迪最初发展迅猛,所分的A、B网,SUV网每个都有建至少五六家的目标,然而才一年多,销售低迷利润不足,经销商信心缺失。还未来得及喘气,大城市的机动车限购、限行来了,催生了消费者加速“一步到位”的购车消费心理,合资品牌、豪车品牌份额迅速增加,本土品牌市场份额迅速萎缩,部分本土品牌4S店一个月不足30、40辆的销量,难以支撑。本土品牌犹如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草,经销商纷纷结业退网。渠道萎缩,本土市场份额同比跌幅一半以上。
[案例] 奇瑞在广州,高峰时多达六七家经销商,限购后只剩下一家经销商。吉利也回归到铭智一家区域总代的情况。更别提红旗、奔腾共享一个4S店;宝骏自进入广州市场后,也不敢开第二家4S店。比亚迪也在倒闭了一半经销商后,在押宝电动车的“生机”下,维持7家左右的规模。最稳健的是广汽传祺,稳扎稳打开了四家,每家月均销量在70、80辆,日子过得算是不错。长安汽车后期发力,至今只谨慎在广州开了两家;靠着SUV持续升温,长城在维持了许久的一家独大局面后,今年才拓展了第二家。
[点评] 本土品牌在一、二线主要城市,以树立品牌为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扩张渠道进行品牌内耗,减弱终端经销商盈利能力。
4S店利润薄弱:服务满意度低
4S店模式拉高了经营成本,也束缚了本土品牌的发展空间,导致本土品牌4S店的盈利能力很差,尤其是售后利润,根本无法和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相比。记者发现,一辆合资车做一次基础保养,费用可以多达1000元以上,但本土品牌的车型往往两三百就够了。尽管服务收费和配件的价格都较低,本土品牌车主的忠诚度也不高,车子一旦过了三包期,便少有车主回到4S店做维修保养。
本土品牌客户忠诚度低正是渠道发展最大的弊端,其中也必须要从终端服务不合格上找问题。根据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CSI)调研报告显示,前十五位中,本土品牌寥寥无几。只有奇瑞排在第六,荣威排在第十二。合资品牌在终端渠道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满意度具有明显优势。虽然这几年,本土品牌都在提高服务意识,如奇瑞坚持正向战略转型后,销售满意度甚至超越广汽本田和一汽大众,其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方面的成效正在显现,终端渠道的盈利能力得到了增强。
[点评] 服务跟不上,还怎么跟合资拼呢?本土品牌不该浪费时间在发展新品牌上,更多应该注重渠道发展的根基——客户满意度。
渠道怎么做?车天下给出两个建议
4S+卫星店模式:降低成本
在营销渠道建设之初,广汽就提出了集群网络营销模式,通过4S店和卫星店同步部署、逐次布局,可实现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覆盖市场。事实证明,这种想法非常合理。在甄选了具有实力的经销商加盟基础上,解决了销量少还内耗的问题。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车新闻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