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收购的李书福不再易怒,而是坦然面对和沃尔沃的分歧,外界也在等待,他会用什么出其不意的方法来改变沃尔沃强大的董事会。
灯光亮起,复又暗下来,工作人员匆忙而歉疚地通知:演讲时间推迟,请先回贵宾室。
空气稍微有点凝滞,周围的人都在等着他发脾气。当众发火、拂袖而去,都是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他的易怒和暴躁不会因为面对的是媒体而有所收敛。让人意外的是,李书福居然笑了,笑着走开,回到贵宾室。
这是今年9月,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参加一个论坛时发生的一幕。
时至今日,李书福和沃尔沃董事会的分歧尚且无解,他能不能改变沃尔沃仍是个未知数,不过,在“追求”沃尔沃的过程中,李书福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这一年来,有长期跟踪李书福的媒体感慨:李书福像换了一个人。
从一度焦虑到“气沉丹田”
最近,很多人注意到,李书福多了一个新的招牌动作——举手做“V”状。和人见面,跟人告辞,他都会自然地做出这个动作。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胜利”,也可以联想到沃尔沃的缩写。无论看作什么,都可以表现出沃尔沃在李书福心中地位之重。
用一句“我爱你”最终打动了沃尔沃的李书福,几乎是今年中国企业家中最为抢眼的人物。今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在瑞典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8月2日,完成资产交割。如果不是金融危机,这也许是吉利此生都难以完成的狂想。
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像是终于“沉”下来了,公司的员工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强烈的克制与内敛。而在此前,李书福的易怒在圈里几乎是出了名的,以至于有媒体专门就李书福的愤怒写了篇“特写”。
2009年3月,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当有记者再三追问吉利扩张的资金来源时,引来了李书福雷霆震怒:“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公安局,媒体没有权力调查我们,我为什么要跟你讲清楚,我今天请你们到这来,不是要把财务报表对你们公开。”此后,李书福虽然向记者道歉,公布资金来源,但是会后预定的采访却取消了,并且在某杂志摄影师为其拍照时拂袖而去。
愤怒,也许是李书福焦虑的一种不经意流露——焦虑于吉利的转型、吉利的未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易怒也许是因为随着吉利越来越大,李书福感到畏惧。
“中国的汽车竞争太惨烈了,如果不能尽早进入产业分工的更高端,迟早是死路一条。所以吉利如果还想生存下去,只有海外并购这条路可以走。用资本换时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今年8月,吉利和沃尔沃完成收购交割后,李书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
并购沃尔沃,相当于吉利有了未来。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李书福逐渐气沉丹田,而不是动辄气冲斗牛。
向沃尔沃“投降”
瑞典国王:沃尔沃是瑞典国民的骄傲,这个国家和这个品牌早已密不可分。很久之前,瑞典就建立了它的品牌标准,瑞典国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吉利将通过什么办法来保证沃尔沃的水准?
李书福:我们不仅仅是要维持沃尔沃现有的水准,而是要让沃尔沃重回往日的荣耀,超越奔驰、宝马。沃尔沃管理层对于超越宝马奔驰的自信心现在还不够,但我认为完全可以超越。1927年沃尔沃投产的时候,宝马还在生产摩托车呢。
瑞典国王:在瑞典国内,有很多沃尔沃的供应商,他们解决了瑞典庞大的就业,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他们对未来不是很明确。
李书福:他们不要有很大的顾虑,欧洲的沃尔沃,一定是在欧洲研发、生产、制造,对所有的零部件提供商都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11月10日,李书福在杭州见到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其率领的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代表团,回答了诸多疑问。此时,沃尔沃的新董事会已经开了两次会。
不知是不是巧合,这一天,正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交割后的第100天。很多人都关心,李书福是否已经“驯服”了高傲的欧洲公主。不过显然,事情的结果是公主虽然落魄,魅力却无法抗拒,它的技术彻底让李书福折服,以至于李书福已经敢于叫板宝马奔驰,并且对于沃尔沃的娘家人信誓旦旦。
沃尔沃给李书福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收购完成后,李书福面对“蛇吞象”后能否消化的质疑要远远大于当年对于吉利资金来自何方的追问。不过,他不再为此发火。在与瑞典国王会面之后的第二天,李书福在参加某论坛时公开表示,他与沃尔沃董事会有分歧。
“现在中国市场畅销车越造越大,我希望沃尔沃在中国也要造大一点。但是沃尔沃的高层说不行,因为大了以后耗能大了,占地面积大了,材料消耗也就大了,就不节约了,这不符合当前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方向。”
“我让沃尔沃的款式做本土化最根本的原因,原本是希望从宝马、奔驰手中抢下一块中国市场。但沃尔沃的管理层认为,买奔驰、宝马的人是不会买沃尔沃的,而买沃尔沃的人也不会买宝马、奔驰,他们说这是沃尔沃的品牌定位。但我说,让买奔驰、宝马的人也来买沃尔沃难道不好吗?他们说不好。”
在谈论这些分歧时,李书福表现得很平静。他早已和沃尔沃的管理层表明了态度,要尊重沃尔沃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所以不会因此吵架。
“这种碰撞其实也不是太大的矛盾,毕竟我是从中国的角度看问题,他们是从西方或者全世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是可以慢慢协调的。”
“当然,最后如果协调不了,我会投降。”李书福说。
机会是磨来的
《国际先驱导报》:你在很多年前就预言美国的三大汽车企业会出现危机,说自己要买下沃尔沃,凭什么?
李书福:企业和人一样,要经历一个由小长大、由大变强、由强而衰的过程,现在自主品牌企业就像是一个小男孩,正处于成长的过程当中。地球只有一个,老的会衰亡,新的力量会生长出来,中国自主品牌一定会崛起。
问:吉利并购沃尔沃和运作沃尔沃需要很多钱?
李书福:沃尔沃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也不是没有钱就买不来的。所以钱不重要。
收购完成后,李书福从不掩饰他的喜悦,并不时惊叹沃尔沃的技术之先进远超他的想像,收购是绝对的“物超所值”。
“讲实在话,功不在吉利,而在中国。假如说没有中国,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因为中国的用户,因为中国的力量,因为中国的形象、地位在发生一场巨变。”李书福说。
不过,收购之所以能成功,也恰恰因为他是李书福。
上个世纪90年代,毫无经验仅凭着一腔热钱和要造汽车的理想,李书福硬是在嘲笑和质疑中杀出一条血路,逐步在汽车业站稳了脚跟。2001年,吉利在汽车业还属于“小弟弟”级别,李书福已经预言通用、福特未来会倒闭。2002年,刚拿到汽车“准生证”的他又在内部宣布,要收购沃尔沃。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笑话我,我们内部人也都在笑话我。”李书福说。不过,嘲笑并未阻止他实现梦想的脚步。2002年之后,吉利尚且稚嫩,李书福就开始尝试着进行一系列海外收购。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为日后的收购沃尔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而机会,也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7年,看到福特深陷财务困境,李书福开始“找钱”,并委托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给福特公司高层“带话”,表示吉利集团有意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他还亲自去美国拜访福特公司高层。
后来,他连续到美国参加车展,目的就是找机会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喝杯咖啡,“聊聊沃尔沃”。软磨硬泡时间长了,福特公司的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笑眯眯、黄皮肤的执着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因此,2008年底,当福特公司决定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书福。
给沃尔沃添水施肥
《国际先驱导报》:有人说你是“汽车疯子”,你承认吗?
李书福:我不觉得。很多人都误解了我的话。比如我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几个沙发”,意思是有一天造汽车一定会变得简单。还有我说“卖汽车就像卖西瓜”,意思是质量达标了,人家买汽车就像买个西瓜一样那么容易,捧了就走了,不需要什么售后服务。
收购成功后,李书福拒绝将吉利并购沃尔沃与其他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相提并论,直接的理由就是,这场并购是他精心策划出来的:“我的笼子布在那里了,知道鱼是会来的,人家是看到鱼后乱弄的。不一样的,这是规律呀,整个是在我们的把控之中。”
李书福从来都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招致质疑,也在质疑声中获得成功。
收购完成后,他一直对外界说,要“放虎归山”,不会去碰沃尔沃。“不要想得太复杂了,沃尔沃自身就能发展很好,不需要我们去整合它,也整合不过来。它本来就是一棵树,种在那里很好的,你能帮它弄一些水,弄一些肥料更好,你不用动它。”
不过,没有人相信他对沃尔沃没有想法,与董事会的分歧恰恰证实了李书福有自己的一套计划。这次有所不同的是,他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要看沃尔沃的董事会能够接受这个来自中国的改变。
李书福在等待结果,关注他的人也在等待,他会用什么出其不意的方法来改变沃尔沃强大的董事会。
“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这是李书福写的一句诗。李书福能否最终整合成功,我们无法妄加猜测。等待李书福的,也许永远不会是标准答案。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车新闻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