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视曝光“海马汽车等车企与国内汽车检测机构勾结,通过修改送检车辆发动机数据等手段,让车辆油耗人为降低”。此报道一出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国家部门监管缺失,监测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是造成车企油耗造假的直接原因。
3月15日,央视新闻以“造假的汽车油耗”为题,揭露了吉林某家汽车检测机构和汽车厂商勾结制造虚假油耗的事件。在报道中,检测机构宣称只对来检测的样车负责,如发现车辆油耗偏高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为厂商如何降低测试车的油耗支招,甚至帮助企业直接造出更虚假的油耗。而汽车生产企业则通过买通关系或者修改送检车辆发动机数据等手段达到自己想要的油耗数据。
对此,不少网友在微博中留言表示,“没有有效的监管监督机制,不公开,不透明,所有环节都可以靠打通关系搞定,这怎么能没有造假?”“工信部的监管去哪儿了”“为什么只曝光海马汽车,别的品牌的车呢?”“政府想要有作为,但是下面的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政策落实不下去,形成了中国式执法”……
监管哪儿去了?
根据央视报道,为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确认。但是我国部分检测机构却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
究其原因,其一是,相关部门对第三方检验机构要求上的漏洞;其二是,第三方检验机构知法犯法;其三就是工信部对第三方检验机构监管不利。
根据央视报道,被曝光的这家吉林汽车检测机构得出的虚假油耗数据最终“堂而皇之的张贴在工信部的网站上,以备消费者查阅”,然而工信部门并不会对这些数据提出任何异议。该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是工信部指定的实验室,所以我们报的数据是多少就是多少,工信部根本不会再测试,也不会定期抽查,工信部完全认可这一数据”。
主管部门的监管在检测机构看来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作假的汽车企业以“工信部发布数据怎能有误”为由丝毫不害怕消费者的投诉。不得不承认,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为追逐利益的汽车检测机构和汽车企业搭建了“温床”。
公开的秘密
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北京、天津等地均存在制造虚假油耗的车辆检测中心,而“厂家官方油耗注水”早就成为汽车行业的潜规则。
据央视报道称,中国车企之所以虚报油耗,一是因为油价上涨快,低油耗成为企业买点。二是,每逢全新改款车型上市期间,技术革新总是被低油耗所绑架,成为厂家的宣传噱头。三是,利益驱使,为获取政府更多节能补贴。
此前,某媒体就曾选取在中美市场均有销售的30款同一动力总成的车型做过调查,发现同款车型国内外油耗数据差距很大。该媒体将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的实测油耗,与该车型在中国宣传的官方油耗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所有车型在中国的官方综合油耗,都要低于在美国公布的综合油耗。其中豪华汽车的水分比普通车还要大,混合动力车型竟然也“谎报”油耗。
在美国也发生过汽车企业对油耗数据造假的情况,这些企业都为自己制造虚假油耗数据付出了代价。2013年美国一家法律公司就曾发起对福特汽车公司的集体投诉,起诉福特2013款C-Max和Fusion(蒙迪欧)混合动力车虚报油耗,误导消费者。最终福特败诉,并对每位购买此款车的车主赔偿550美元,总赔偿额达到1760万美元。2012年,现代起亚同样被查出“虚报油耗”,并被迫赔偿每位车主320美元,共计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
如今,雾霾天气不断加重,中央最高层领导也在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达了“向污染宣战”的坚定决心。如果中国汽车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继续谎报汽车油耗,蒙骗消费者,从而抬高汽车尾气排放,加重环境污染,不但会像海马等车企一样品牌形象受损,也会像美国汽车企业那样为谎言付出高昂的赔偿,更会严重阻碍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有效推进。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车新闻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