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在回应网上流传的“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却反升”时说,社会上流传的国内油价“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观点是一种误解。
此“误解”在社会流传许久、流传很广,针对此“误解”,有关部门已经回应、解释多次。然而,这种“误解”却仍在流传,仍在“误解”下去。这种“误解”为何不能消除,生命力何以如此坚强呢?这必定有其原因和理由。
近两年来,从总量分析,2008年6月20日国际油价为每桶132美元,目前为80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的油价却每吨上涨了1710元。从每次具体涨跌情况看,共上调7次,下调5次,共上调3390元,下调1680元。不仅涨价次数比跌价次数多,变化幅度也是涨得多跌得少,三次降价幅度都在每吨200元左右,而涨价最少的一次每吨也涨了300元,总体走势在上涨。仅仅从这些公开的数据和涨价次数直接来看,“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观点是成立的。
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说,2008年国际市场油价一度涨至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点,但6月2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后,国内成品油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83.5美元。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国际油价处于147美元每桶时,虽然国内油价保持不变,但是,国家财政给石化炼油企业以巨额补贴。二是国际油价在147美元一桶时,油价没有再提高,但是,在2008年底国际油价跌至每桶45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也同样没有下降。发改委还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消解公众的“误解”。
另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无论国际油价在什么位置运行,中石化、中石油每年都有巨额利润,多年来堪称全球最赚钱企业。如果卖油赔本、亏损,能赚那么多钱吗?
二是中国大陆石油对外依存度在50%左右,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70%。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却贵过美国。再考虑两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不免令人疑惑,国内成品油价真的不具备下调空间吗?
2008年底国家出台了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变了过去定价任意性、随意性过大的问题。这个新机制规定:在连续22个工作日内,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超过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相应提高;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降超过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相应降低。新机制看似公平合理,但仍有一点令人疑惑,将产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涨跌相挂钩,是否意味着石化企业不需要像其他企业那样承担原材料价格变化的风险?此外,该机制还提到“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那么这些费用和“适当利润”应该是多少?也需要相关部门来进一步解答。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车新闻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