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产能扩张、兼并重组和研发、销售投入等需求,不少汽车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整个汽车产业陷入信贷困局。
作为传统的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汽车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数以亿计,资金是汽车企业的造血细胞,贷不到款、资金周转不开,在很短的时间就可能支撑不下去。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内汽车集团而言,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更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企业推出新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改进的频率越来越密,产品和品牌的推广费用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产量增加,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也都在增加。而企业运营资本的增加,导致企业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随着有关部门对汽车业未来的产能过剩的控制,银行业的汽车信贷逐步迈上了调整轨道。当前,从总体上而言银行对汽车行业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对没有达到一定产量、销售不畅、不具备竞争优势、品牌不强的汽车企业减少了授信。例如,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汽车行业信贷资金同比下降13.75%,延续了2008年末以来的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不少银行还对有些汽车企业提高了利率水平。2009年以来,各银行视车企的实际状况,通过利率调整分别给予不同待遇。对信用评级好、有抵押担保的车企,给予基准利率或下浮10%;而对无担保的车企实行利率上浮,最高实行20%的上浮,贷款额度也有限制。利率上调的“上行”趋势,势必将加大企业的贷款利息支出。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汽车行业的重组,
因为利率上调使汽车企业产生资金压力,某些资金实力较弱又无法承担银行贷款利息负担的企业,经营将更加困难,汽车行业的淘汰过程也将可能加速。而为了满足产能扩张、兼并重组和研发、销售投入等需求,不少汽车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整个汽车产业陷入信贷困局。
产能扩张加大资金需求
2009年,中国实现了1360万辆的新车销售。这突如其来的市场形势令许多车企欣喜若狂,纷纷制定产能扩张计划。长安、东风、广汽本田、一汽大众、奇瑞、吉利、长城等企业,纷纷公布其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新工厂年内相继开工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在建和新建的整车产能,将达到800万辆以上。由此,由产能扩张带来的资金需求可见一斑。另外一方面,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的质疑声也随之而起,不排除日后
政府决策部门通过调整信贷政策、收紧信贷规模的手段来达到抑制过剩产能的目的。如此,整车企业将更难从银行获得大规模的信贷支持。
库存高企增加资金压力
兼并重组亟待资金支持
近几年来在国家的政策鼓励和政府主导之下,汽车行业内兼并重组的案例层出不穷。在新一轮重组大潮山雨欲来的背景下,负有重组使命的上汽、东风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厉兵秣马,适时准备出击并购其他相关企业,这自然需要庞大的资金做后盾。
2009年5月,广汽集团和长丰汽车签约,斥资10亿元收购长丰汽车29%股份,成为长丰汽车第一大股东。这是一起跨区域收购,也是《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后的首个国内重组案例。
2009年11月,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协议,拟对中国长安汽车集团重组,组建新的长安汽车集团。而长安重组昌河哈飞后,仅在深圳、合肥和河北定州三地扩建工厂就计划投资达145亿-150亿元。
2010年8月,北汽重组了广州宝龙轻型汽车公司的所有存量资产,以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建设华南基地。2010年8月,吉利汽车出资15亿美元完成对瑞典沃尔沃轿车的全盘收购。这些尝试和动作无一不对企业的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递红表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众多车企都要削尖脑袋争相上市融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其实“很差钱”。
去年,国内汽车市场突然井喷,市场之旺超出不少企业预料,以致部分车型出现产能不足,产品供不应求现象。受此影响,今年多数车企大幅调高了汽车产销量。今年初不少企业满负荷生产,销量却跟不上,库存增加,占压的资金就多了。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内汽车海外并购力度加大,这意味着又将分流部分资金。不少汽车企业希望通过上市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获得进一步发展。
陈递红认为,国内汽车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应该通过不断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有足够的投资吸引力,支撑其融资上市计划。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车新闻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